2018年12月嘉兴市商务运行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19-02-22 信息来源:杭州市商务委一、商务运行总体情况
1-12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8.6亿元,同比增长8.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总额2807.7亿元,同比增长10.5%;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43.3亿元,同比增长7%。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1818.2亿元,同比增长25%。进出口总额2821.2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出口2017.3亿元,同比增长13.6%,进口803.9亿元,同比增长15.9%)。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50个,合同利用外资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实际利用外资3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剔除外债因素,同口径增长57.7%)。新批境外投资项目 68个,对外直接投资额19.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10.9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出口130.9亿元,同比增长32.1%。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8.4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离岸合同执行金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二、主要特点
(一)商贸流通
1、零售和批发销售额稳步上涨。据监测数据显示,我市27家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89.6亿元,同比增长5.7%;7家批发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59.7亿元,同比增长12.3%。传统商贸受网络消费分流影响明显,全市58家限额以上百货(超市)累计销售100.1亿元,与去年持平。
2、网络零售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据浙江电商网统计,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818.2亿元,同比增长25%;全市居民网络消费额663.5亿元,同比增长27.8%。在淘宝、天猫、京东三大平台上,我市网络零售总额前三名的行业分别是服饰鞋包、家居家装、母婴用品,对应占比分别为74.3%、9.4%、4.8%,合计占比88.5%。
3、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主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运行情况良好,九大类必需品累计销售额同比6增3减。12月成交鲜菜90271吨,同比减少1.1%,环比增加1.8%,其中客菜成交75072吨,地菜成交15199吨;蔬菜综合平均价格4073元/吨,环比上涨7.6%,同比上涨3.9%。12月初菜价创年内低点,随后受强寒潮影响,推动菜价上涨,中旬后菜价平稳,月底前遇弱寒潮,菜价重新小幅上涨。
(二)对外贸易
我市进出口增减情况表(人民币计价)
1-12月 | 进出口(±%) | 出口(±%) | 进口(±%) | |||
累计 | 当月 | 累计 | 当月 | 累计 | 当月 | |
全国 | 9.7 | -1.2 | 7.1 | 0.2 | 12.9 | -3.1 |
浙江 | 11.4 | -0.4 | 9.0 | -0.3 | 19.0 | -0.9 |
嘉兴 | 14.2 | 9.4 | 13.6 | 8.7 | 15.9 | 11.2 |
1、全市外贸进出口好于全国、全省,出口主体数量增多。我市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4.5个、2.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6.5个、4.6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3.1个百分点。在全省进出口总额超2200亿元的5个地市中(宁波、杭州、金华、嘉兴、绍兴),总量第四,增速第一;其中出口在全省各地市中,总量第五,增速第一。从区域情况来看,嘉兴港区、海宁市、海盐县、桐乡市、秀洲区出口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分别增长19.8%、19.3%、18.3%、17.2%、16.5%。全市新增有进出口权备案登记的企业1436家,比去年增加128家;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6199家,比去年增加395家。从企业来看,出口前100位企业合计出口额818.6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6%,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2、从出口市场看,对欧美日传统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持续增长。我市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传统市场分别出口549.5亿元、434.2亿元和15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9.4%和10.3%,分别占全市出口比重的27.2%、21.5%和7.8%,其中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连续6个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525.4亿元,同比增长11.1%, 81.3%的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对东盟出口172.1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对越南出口56.5亿元,同比增长31.5%。受中东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影响,对土耳其出口34.6亿元,同比下降6.9%。
3、从出口商品看,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市机电产品出口763.1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市出口总值的37.8%,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7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3%,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纺织品出口351.8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7.4%,比去年减少0.3个百分点。服装产品出口252.1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2.5%,比去年减少1.4个百分点。
4、民营企业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民营企业出口1236.1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市出口比重61.3%,比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88.7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出口比重34.1%,比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全市一般贸易出口1688.6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全市出口总值的83.7%,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326.5亿元,同比增长4.8%,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6.2%,比去年减少1.3个百分点。
5、主要商品进口增速平稳。从进口市场看,东盟、日本、欧盟是进口前三大市场,分别进口132.8亿元、124.4亿元、10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9.0%、11.6%。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进口400亿元、36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9.7%。从进口商品看,我市进口有机化学品、机械类产品、塑料制品分别为198.8亿元、90.6亿元、3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8%、4.2%。
(三)利用外资
1、外资产业结构优化。全市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7.8%,主要涵盖食品制造、纺织、通用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行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4%。三产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9.8%,比去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主要涵盖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金融、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1.64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2%。
2、招大引强成效明显。全市引进招大引强项目61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0个,行业龙头项目10个,总投资(增资)超亿美元项目44个(含世界500强项目3个),项目涵盖纳米材料、智能设备、新能源组件制造、精密数控机床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以及生态旅游开发等三产新业态。同时,总部型项目15个,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个、功能性机构2个、本土跨国公司9个。
3、发达国家占比提高,来源结构优化。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前十强中,香港、美国、荷兰、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了7席,7个国家(地区)合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1.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9.2%,其中香港是我市实际利用外资首位来源地,总额达17.3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5%,同比增长19.1%。全市来自欧盟主要国家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3%,其中来自荷兰的实际利用外资5080万美元,同比增长84.7%,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62%;来自北美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155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6%,其中来自美国的实际利用外资6723万美元,同比下降5.9%,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1%;来自日本的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9%,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
(四)外经合作
1、项目量质齐升。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对美出口企业开始转向东南亚地区投资,中小企业境外项目明显增多,1-12月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8个。同时,大项目拉动明显,对外直接投资额超亿美元项目5个,对外直接投资额14.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72.8%。其中浙江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资的斯登豪卡森经济特区项目,进行境外工业园区的建设运营,中方投资2.9亿美元;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尼镍铁冶炼项目,中方投资3.84亿美元;浙江卫星能源有限公司美国轨道墨西哥湾混合气出口项目,中方投资2.96亿美元;浙江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柬埔寨造纸项目,中方投资2.98亿美元;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越南涤纶项目,中方投资1.55亿美元。
2、制造业为行业之首。按投资总额来看,全市对外投资三大行业依次是:制造业项目43个,对外直接投资额7.14亿美元,占总额的36.6%;服务业项目10个,对外直接投资额6.71亿美元,占总额的34.4%;采矿业项目7个,对外直接投资额5.06亿美元,占总额的25.9%。
3、投资国别(地区)及模式多元化。全市对外投资国别(地区)有32个,其中美国投资项目数最多,有13个项目落户美国;在香港和东南亚投资企业33家,投资金额达15.46亿美元。从投资模式来看,有13个项目的投资方式为跨国并购,涉及跨国并购额为1.2亿美元。
(五)服务贸易
1、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业态主体地位不变。从总量占比排位来看,运输和海事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分销服务这五大领域是我市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主要领域,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6%、19.7%、18.3%、12.1%、11.6%,合计占比达89.2%。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信服务,文化、娱乐和体育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这五类服务贸易总额占比为5.1%,增长动力相对不足。出口方面前三大领域分别为运输和海事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和旅游服务,共计出口84.9亿元,占比64.8%;在进口前三大领域分别为其他商业服务、旅游服务、运输和海事服务,共计进口64.8亿元,占比81%。从单个类别来看,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同比增长225.6%,进口同比下降1.1%,侧面反应我市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减少了对国外依赖。
2、服务外包业务向园区集聚发展,企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共完成接包合同签约金额、执行金额、离岸执行金额分别为22.2亿元、18.3亿元、 17931.8万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64%、64.4%、54%,形成了服务外包业绩向园区集聚的态势。新增注册和有业务实绩的企业分别为67家和47家,分别比去年增加20家和14家,其中嘉善县、南湖区、秀洲区分别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8家、16家、12家。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104家,比去年增加30家,其中5家企业的离岸执行额超过1000万美元。
3、服务外包重点业态突出。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成为主导业务,从业务合同来看,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合同金额分别为3亿元、7.2亿元、24.5亿元,分别占合同总额的8.6%、20.8%、70.6%;从合同执行来看,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合同执行金额分别为2.7亿元、5.4亿元、20.3亿元,分别占合同总额的9.5%、19%、71.5%,大量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工程设计等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成为主导业务。
4、服务外包海外市场稳步发展。全市承接了109个国家和地区的离岸业务,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接单业务超过了500万美元,业务占总量的84.6%。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承接42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服务外包执行金额3207.5万美元,占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的9.7%,其中印度、越南、俄罗斯8个国家和地区的接单业务超过1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