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需警惕“疲软”下的风险

发布日期:2025-07-18 08:46访问次数:信息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国际商报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预计将从2024年的3.4%放缓至1.8%,创下近十年新低。这一调整较年初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反映出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地缘冲突持续及供应链重构等多重压力。尽管报告预测2026年全球贸易增速或小幅回升至2.7%,但贸易疲软态势可能成为未来两年的新常态。


风险1:政策不可预测性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美国政府撤销了部分计划采取的措施,但美国的关税政策确实带来了贸易壁垒、提高了贸易成本,还进一步造成了市场的扭曲,破坏了国际分工的秩序,因而也使各国流失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因此,国际机构下调全球贸易增长预期是合理的。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加征新一轮关税后,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TPU)一度飙升至历史峰值。但随后美国政府部分撤回措施,并与欧盟、东南亚等重启谈判,导致市场预期频繁波动。

“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政策不可预测性。”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在报告中分析称,“许多公司为规避关税风险,已在第一季度提前出货,这透支了后续需求。”数据显示,2025年1—3月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2%,但4—5月骤降至-0.7%,印证“抢出口”效应退潮。

高频指标同样不容乐观。报告指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出现新出口订单收缩。指数显示新出口订单在4月份暴跌至20个月来的低点,并在5月份继续低迷。展望未来,如果政策紧张局势出现缓解,供应链逐渐适应新的关税升级环境,世行预计2026年全球贸易增速可小幅回升至2.7%,但仍比1月份的预测低0.8个百分点。


风险2:深层次结构性变化

世界银行还警告称,深层次结构性变化正在抑制贸易增长。

一方面是供应链区域化。美国“友岸外包”政策推动墨西哥、越南等国贸易份额上升,但区域贸易规模难以抵消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效率损失。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合设机构国际贸易中心追踪数据显示,自2024年初以来,全球新增超过150项限制性贸易措施,全球贸易环境压力正显著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正逐步转向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并未阻碍这一趋势。”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撰文指出,区域一体化可以弥补全球一体化的不足,还将缓解全球经济的分散化。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24年生效的贸易协定达到7项,较2023年的4项有所上升,但与2010年年均约10项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另一方面是需求端疲软,比如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低于长期均值,不少国家的大宗商品进口也受到抑制。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15.3,预期-14.5,前值-15.2,持续低于预期与均值。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在2023年10月回升至50荣枯线以上后,2025年制造业需求增长未能显著提升,进一步压制了大宗商品消费。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下跌12%,主因在于全球制造业活动疲软及贸易局势紧张。

分析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通过“小院高墙”等策略,试图重构供应链体系。其核心是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导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关税壁垒上升。对于中国等出口大国而言,加速产业升级、开拓新兴市场,或是应对逆风的关键。(孙  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